一位 87 歲婆婆,中風,左側肢體癱瘓,講話不清楚,住進台中慈濟醫院,由於婆婆吞嚥有困難,因此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建議,用鼻胃管進食,但是病人的兒子非常猶豫,捨不得媽媽插管。

過了四天,婆婆開始有點嗜睡了,接近意識障礙的程度,吃東西更加困難,每餐就只吃三到四湯匙,這樣營養怎麼夠?

家屬考慮自費打高蛋白,但也不能天天打,只能救急,而且全靜脈營養得用俗稱的大支針,打中央靜脈,有感染的風險。

一旁的女婿大概聽懂了,頻頻點頭,但不方便表達意見。婆婆的狀況,有時醒有時昏沉,右手舉不太起來,「看起來不是中風,反而是虛弱,看了都覺得很捨不得。」

郭啟中醫師分享這個故事,主要是因為社會觀念轉變,近年推動臨床決策共享。因為很多新的醫療方法,手術、藥物、組合療程愈來愈多。

「有時候選擇多,卻也容易造成為難或猶豫不決,不敢再往下走。到底要不要插管呢?沒有答案。」

郭啟中說,以他的經驗,最困難的是,醫師雖然規畫好療程,但家屬或患者可能會要這個、不要那個,搖擺不定,到頭來反而錯失治療時機。

對於很普遍的插管治療,有這麼猶豫不定的狀況,郭醫師的感想是:「以前會比較急躁,現在只能尊重家人的選擇,真的沒有絕對的答案。」

20180926
撰文:邱蘭嵐
記錄:吳碧華

◎更多內容,歡迎您點入→志工早會專頁閱讀。


請加入 LINE@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!
 https://goo.gl/pXioDF